为啥汽车业发达的欧洲和日本,新能源领域掉队了?四个原因是痛点
(资料图)
新的日光已照亮了纯电动汽车的黎明,然而,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革命中,曾经的汽车工业强国如欧洲和日本,似乎步履蹒跚。相反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正在飞速发展,掀起一股强大的势头。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?答案并非一眼可见,它涉及到多种因素,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特性,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。
首先,我们必须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元素:矿产资源。相比传统汽车依赖石油,新能源汽车需要大量的矿产,如钴、镍、锂、石墨等,这些都是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材料。而中国的储量丰富,掌握着全球前列的矿产资源。而在矿产资源方面,全球汽车强国显然处于劣势。尤其是钴矿资源,非洲刚果虽然储量丰富,但我国是其最大的买家,而且凭借先进的冶炼技术,我国在全球钴矿供应链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。另外,锂电池负极的重要材料石墨,我国储量也排名全球第二。
同时,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和装机量领先全球。与此同时,由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主要掌握在我国,所以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,我国避免了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。
然而,对于欧洲等汽车强国来说,他们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面临着困难。他们的工业基础雄厚,汽车市场成熟,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还在起步阶段。同时,欧洲的人均汽车拥有率远高于中国,汽车更多地被视为交通工具,因此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需求增长不大。
另一大阻碍来自于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。欧洲的充电桩建设相对滞后,无法满足纯电动汽车的增速需求。而中国早在10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,大力建设充电桩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,已经在这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。没有充足的充电桩,将直接导致充电困难和充电时间成本过高,这无疑会大大降低欧洲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。
再者,欧洲的电动汽车成本和电价都相对较高。与中国每度电在6角钱内,甚至公共充电桩每度电也只在1.5元左右的情况相比,欧洲的电价高得多。特别是在2021年的能源危机之后,欧洲国家的电价一路飙升。这导致在欧洲,驾驶电动汽车的综合成本并不比燃油车低。
此外,由于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,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相对较高。比如大众的ID4入门版车型,在德国的售价大约是在中国的售价的1.5倍,这种价格差异会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。
而在这些问题背后,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道路并不好走。他们需要在环保、经济发展和能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。尽管他们曾经设定过到2035年实现“禁售燃油车”的目标,但由于各种压力,他们不得不妥协,撤销了这项规定。
因此,在这种大环境下,欧洲昔日传统燃油车的辉煌时期可能无法再次回归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。这也许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得以快速发展的机会。在新能源汽车的领域,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,而欧洲和日本等传统的汽车强国,却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场革命。
标签: